2016年,因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爆發出多起“毒跑道”事件,教育部叫停了塑膠跑道的新建和維修,并牽頭修訂塑膠跑道新國標?!吨行W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》(GB 36246-2018)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、清華大學、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、武漢體育學院等26個單位共同起草。新國標組織超過100次的專家會議論證,以及全國范圍內的實地考察并抽樣檢驗,收集市場上數百家企業產品不計其數的驗證實驗。
新舊國標變化對比有以下7點。
1、新國標GB 36246-2018為強制執行標準,被代替的舊國標GB/T 19851.11-2005則為推薦性國家標準。
在“新國標”實施前,中小學校塑膠跑道所參照的標準是來自2005年發布實施的《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 第11部分: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》(GB/T 19851.11-2005),這一標準中對跑道的外觀和規格、標志線、平整度、厚度、坡度、物理機械性能及對應的檢驗方法均做了規定,在涉及安全衛生方面,提出“要求符合國家相關標準”。
2018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國標為國家強制性實施標準,被代替的舊國標則為推薦性國家標準;這也是新舊國標的最大轉變之一。
2、新國標中,不僅對合成材料面層成品中的有害物質限量做了規定,對鋪裝時使用的原材料中的有害物質限量也做了規定。
新國標增加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內容,原料、鋪裝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出具型式檢驗報告,拿到體育場地設施資質后才能進入市場。檢驗報告有效期只有1年,新國標出臺之前,沒有嚴格的準入標準,市場比較混亂,出了問題也無法認定究竟是原材料的問題還是鋪裝的問題。
2005年出臺的舊國標主要是從學校使用的角度,對跑道使用功能中的抗滑性、耐沖擊等物理性能方面進行規范,而對其化學性能規定模糊,只是強調原則上符合國家現行標準。而此次標準修訂,將把跑道的化學性能也納入標準之中,并從原料開始就對有害物質提出完善的限制和檢測要求,實現從設計施工到最后驗收所有環節都有相應規范。
3、舊國標中,共對7項有害物質(其中4項為重金屬)做了限量規定,新國標中,這一數字則為18項,并細分為有害物質含量、有害物質釋放量、氣味三大類。
在舊國標中,共對7項有害物質(其中4項為重金屬)做了限量規定,新國標中,這一數字為18項,并細分為有害物質含量、有害物質釋放量、氣味三大類。新國標對校園跑道建設中可能產生的18種有害物質的限定做出了規定,并按照家裝標準對建成后的跑道揮發性有機物限量做出了限定。如跑道產生的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不得高于5毫克/立方米,甲醛不得高于0.4毫克/立方米,二硫化碳不得高于7毫克/立方米;還增加了氣味等級指標要求,確保人工合成面層在實際使用中接近于無氣味狀態。如氣味評定等級為4級時,應進一步原因分析并進行整改,若1個月后氣味評定仍不達標,應作更換或拆除處理。嗅辨評定等級為5級時,應做拆除處理。
4、老國標GB/T 19851.11-2005厚度方面球場沒有過多闡述和具體要求,新國標明顯要求大于等于8mm,對于平時習慣做3-5mm球場來說,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!塑膠跑道方面由于大家平時習慣最少做10mm厚度,老國標也是可以接受的,新國標明顯配合規范行業市場要求,堅決嚴格要求塑膠跑道的厚度≥13mm。
5、新國標針對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面層、現澆型面層、預制型面層、人造草不同類型材料。物理性能中增加了沖擊吸收、垂直變形、抗滑值、耐老化項目及指標要求,并對應增加了相應的檢測方法,刪除了硬度(邵 A)、壓縮復原率、回彈值性能要求,修改了拉伸強度項目及指標要求,修改了拉斷伸長率及其指標要求。
對比新舊標準,物理性能中沖擊吸收根據不同用途對應不同判定標準,垂直變形最大值由2.5增加至3.0,耐老化時間由168h增加至500h。同時在厚度、物理性能、無機填料含量等指標進行了補充、完善;并對合成面層的分類進行了詳細說明,對鋪裝要求進行了規范。
6、化學有害物質限量指標大不相同,新國標增加了對鄰苯類、有機揮發物、有害物質限量等指標的要求,并增加了氣味評定法,可謂大刀闊斧的修訂。
7、新國標在取樣要求、檢驗規則、判定規則等問題亦進行了詳細制訂,按照新國標物理、化學檢測指標及方法進行檢測,檢測項目全部符合則判定樣品合格;若有不合格項,重新取雙倍樣品進行檢測,均合格判定樣品合格,若仍不合格,則判定樣品不合格。其中若有害物質或氣味存在不合格項,60天內重新在鋪裝的場地上現場見證下挖取樣品進行檢測,若檢驗項目全部符合要求判定合格,否則判定不合格。